海歸是公益文化的積極實踐者。 又看病又教書的“周菩薩” “我的前半輩子基本是在美國度過的。我必須抓緊人生最后的時間,為我的兄弟姐妹們多做點事。”今年77歲的海歸周大緒,被人稱為“周菩薩”。他曾是底特律任韋恩醫科大學的博導和全美頂級的休斯敦安德森腫瘤醫院的腫瘤專家。2007年定居上海后,他婉拒了所有的高薪聘請,開始在張江社區免費為大家看病。
“紅領巾派對”活動現場,海歸看完關于雷鋒精神的宣傳片后,全體向雷鋒敬禮。高延秋攝
周大緒在社區衛生保健室為居民義診。他在社區內為居民服務的時間已超過2000小時。
在“急猴猴和糊兔兔”愛眼課堂上,益優青年服務中心的志愿者們通過幻燈片展示和游戲互動,告訴小朋友保護眼睛的重要性。 周大緒最初在居委會開設了保健工作室,后來慢慢地就成了大家“一個電話隨叫隨到”的家庭醫生。有一次,小區一居民凌晨3時發病。他二話沒說上門檢查,忙到早上7、8點鐘,直到病人穩定了病情才離開。 最近,上海被指定為全科醫生制試點,周大緒又為上海幾百名醫生做了細致的培訓。 閑不住的周大緒不只看病,還忙著教書。2008年1月,在美國每節課酬勞500到1000美元的周老師在社區里開起了免費英語(論壇)教學班。他將學生按不同等級分成了6個班,每周六滾動教學。為了選教材,他常常在外文書店里呆上好幾個小時。周老師認真和幽默的教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學員從20多個增加到了現在的七八百人。從小學生到80多歲的老先生,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如今,在他的帶動下,小區內一位退休牙醫也參與了坐堂服務,還有人無償教授日語和舞蹈。“看到這些,我就覺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國踏踏實實地做好一名志愿者”,滿頭銀發的周老先生瞇著眼笑了。(記者:林憶夏高延秋) 海歸志愿團隊:讓公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日前,近500名海歸齊聚北京豐聯廣場,參加由中國青年海歸協會主辦的“紅領巾派對”。前來參加活動的海歸都佩戴紅領巾,并要在當天做一件好事。同時,主題派對也在各地的分會同步進行。海歸李鵬說,“當年在國外,我們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現在我們都很樂意盡可能地幫助別人,即使只是一些很小的事。”主辦方表示,希望通過這個派對和后期的慈善活動,讓海歸真正把做好事當成一種愛好和習慣。 海歸自發組織的愛心活動一直在進行著,國內也涌現出了越來越多的海歸公益組織。例如,在上海就有“上海益優青年服務中心”、“啟明書社”、“愛派對”、“思麥公益基金會”、“海惜歸·海歸志愿者之家”等等。同時,在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以及各地區分會中,也不乏海歸的身影。從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的重要對外接口,到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桃坪鄉地震災區;從義務推廣慈善音樂會,到為幫扶孤獨癥患兒而創辦教育研究所,在公益的路上,海歸步伐堅定。 “自成一派”,任重道遠 受國外義工文化的熏陶,海歸對做好人好事有著特別的認知。除了平等、仁慈等精神元素,做好人好事還與公民社會對權利與義務的把握、深層文化中的超功利價值觀等有關。一些海歸為此放棄了高薪、舒適的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公益事業中,用自己的行動感化他人。 同時,語言、技能、經歷等優勢,使海歸的慈善行動更廣泛、更多樣也更成熟。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理事、上海益優青年服務中心理事長張寧認為,相對而言,海歸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時間,每年設定公益時間“預算”,長期并固定地進行公益活動。同時,創新、時尚、快樂的公益方式也深受海歸的“青睞”。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林憶夏高延秋) |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