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師資:由“學院派、實戰派”向“臨床派”轉變 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水平是影響創業教育質量的關鍵,創業教育專任教師短缺是世界各國高校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目前,我國創業教育教師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學院派,這一類教師人數眾多,主要由工商管理、科技哲學、科技管理、創造學方面的老師轉向擔任,他們接受過某一專業學科訓練,懂得某一學科的史論、研究方法。在創業教育工作中,他們關注創業理論和實踐,根據自身學科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對創業教育形成研究模型和理論,為創業教育的科學性和知識體系的完備性做出了積極貢獻。但由于其本身缺少創業經驗,對學生的創業指導作用相對較小。 二是實戰派,這一類教師多是企業高管、風投老總,他們具有多年的商場打拼經驗,擁有較高的行業聲譽。在創業教育中,他們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傳授實際操作技能。某種程度上,盡管他們深受學生推崇,但在創業教育科學性方面缺乏理論自覺。 套用“臨床”醫生的概念,以“臨床派”教師為目標,科學進行創業教育教師職業發展規劃,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舉。所謂“臨床派”教師,就是教師應具備一定的專業學科素養,同時又有一定的創業經歷,或者正在從事企業有關工作。在斯坦福大學,教師帶動引領創業蔚然成風。學校允許教師每周固定時間從事公司兼職工作,允許教師脫崗休假創辦科技公司或兼職,允許教師職務發明向公司轉移。 許多教師通過參與創業企業的咨詢服務,加深了對創業過程、創業企業成長規律的認識和了解,從而對創新創業學科體系、研究范式和方法進行再認識和再修正,推動理論與實踐的不斷優化和完善。因此,我國高校應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鼓勵學院派、實戰派教師向臨床派教師轉型,從而推動創業教育形成專門的科學范式,科學知識體系、研究方法和知識傳遞方式。 (三)學生:由“機會型、生存性”創業,向“創新型、成就型”創業轉變 在經濟學界,創新和創業是兩個既緊密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具有互補和替代關系,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和靈魂,而創業在本質上是一種創新活動。縱觀經濟發展史,近代以來歷次經濟下行時期,社會都對創業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催生一批中小微企業,從而推動技術突破和經濟發展。 但是,創業活動與經濟增長是否始終正相關?是否必然存在量變到質變的轉化?對于以廉價勞動力為核心要素的中小微企業而言,當其規模和生產水平接近或達到“劉易斯拐點”時,生存和發展就會受到極大威脅。大部分通過產品模仿完成初期創建的企業,如果不能在經營過程中不斷創新,終將面臨失敗。 常規的創業活動或只模仿不創新的創業活動,并不能產生促進經濟發展的效用。因此,在創業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對“機會型創業”與“生存性創業”觀點進行重新思考,重新設定高等學校創業教育的目標,這其實是創業教育觀念的重大轉變,也是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邏輯起點。 培養“創新型、成就型”創業人才是創業教育的目標所在。“創新型”創業人才是新知識的創造者、新思想的啟蒙者、新技術的發明者和新產業的開拓者。“成就型”創業人才注重成就事業,實現個人的最大價值。“創新型、成就型”創業人才位于人才金字塔的頂端,可以在一個乃至若干個領域引發巨變甚或顛覆性革命,為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創造巨大價值,是他們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各位專家,各位來賓: 全球高校創業教育的歷程不足百年,大多數處于建構初期。當前置身第四次工業革命大潮,創業教育將是創新驅動戰略、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實現中國高等教育跨越發展的重要途徑。面向未來,中國創業教育大有可為并將大有作為,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將因創業教育的精彩而更加精彩。 謝謝! (本文為西南交大徐飛校長2016年11月17日在“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上的主旨演講) (校長辦公室) |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下的高校創業教育
·李彥宏: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已經結束,未來的機會在人工智能
·確立互聯網發展價值新坐標——烏鎮峰會新媒體發展論壇側記
·美國高校外國留學生破百萬 31.5%來自中國
·教育部官員:大學去行政化不等同于去行政級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