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兩個一流”建設須防無序“人才競備” 顯然,要解決國家層面的“人才增量”問題,重中之重就是立足本校的人才培養理念,尤其是創造條件扶持年輕教師的成長。 2015年11月,國務院正式啟動中國大學“兩個一流”建設方案。如何有效地提升大學的競爭力,大多數高校將目光轉向了高層次人才引進。高校之間新一輪“人才競備”再次襲來。 在各種評估體系中,大學不得不經常“盤點”自己的“家底”,其中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高層次人才。高層次人才往往攜帶著大量的榮譽,這是一種典型的符號權力,意味著一種絕對的稀缺資源,因此也迅速成為各大高校的“獵取對象”。 一手抓培養,一手抓引進,這是各個大學恪守的通行做法。雖然大家都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兩只手既要講平衡,也要講協調。但如今,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負責人才工作的兩只手逐漸失衡了,大學更傾向于在引進人才上花大力氣。再看看每個大學預留的住房、辦公場所和行政崗位,也多是為引進人才而備。一個大學的資源畢竟是有限的,當一大部分資源向引進人才傾斜時,原有的人才開始不平靜了,甚至也開始躁動了,紛紛萌生了“跳槽”的念頭。于是,大學之間“相互挖人”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用“沒有硝煙的戰爭”來形容今天的人才爭奪局面,再逼真不過了。 相信大學校長都明白,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工程。然而,現實的復雜性卻遠遠超出了大學校長的“科學規劃”。在各種“看不見的手”的隱性指揮下,負責人才工作的兩只手逐漸凌亂了,沒有了章法。當我們批評大學的急功近利時,更不能忽視運行于這個社會深層的一種行政性、官僚性、結構性的急功近利。 這些“看不見的手”就是強加在大學之上的各種評價體系,尤其是各種違背學術生產規律的行政指揮,以經費當誘餌涂抹著大學的發展藍圖。要知道,這些經費往往攜帶著明確的考核指標,比如學科排名指標和高層次人才數量。然而,在考核問題上,教育行政部門和地方政府似乎并沒有太多的耐心,通常都設定了三年考核周期,完成指標方可獲得后續滾動資助。要在三年內培養出高層次人才,談何容易?重壓之下,唯一“切實可行”的發展“捷徑”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引進人才,其結果就是帶來教育資源分配的失衡甚至浪費。 在地方思維和行政思維暗中干預下,教育規律和學術規律被部分地架空了。地方政府需要知名大學提升本地形象,而提高大學知名度的最快方式就是引進人才。地方政府深諳此道,在經費預算上往往會劃撥一大部分指定用于“人才隊伍建設”。大學如何在短時間內“突擊花錢”,又如何在短時間內提高聲譽,其共同的答案是卷入全國性的“挖人大戰”。結果是,高層次人才被明碼標價,水漲船高,人才引進已經不是自由流動那么簡單了。 人才流動的惡性競爭,同樣離不開高校本身的政績思維。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行政權力開始主導“大學之道”,人才引進已經和政績工程聯系在了一起。培養或引進多少高層次人才,是組織部部長壓在人事處處長和學院院長那里的“硬性指標”。在政績工程面前,為官一任,誰來為大學的長遠發展保駕護航? “兩個一流”建設的根本目標是教育強國。教育強國,并非意味著某個學校或個別學校的強大,而是一種整體性、全局性的強大,是教育事業對國家“兩個一百年”計劃的根本性承諾和使命。因此,如何解決“人才存量”和“人才增量”的關系問題,是每個大學都必須反復思考的“兩個一流”建設命題。不得不說,如今的“挖人大戰”更多地還是停留在“存量思維”層面,本質上表現為一種內部的、局部的、工具性的人才流動和資源調整。 在資源配置效果上,如果說“人才存量”是物理反應,那“人才增量”則是在尋求一場普遍的、深刻的化學反應,而“增量思維”無疑是“兩個一流”建設的主導思想。如果不能站在國家立場上正視總體性的“人才增量”問題,那這場人才爭奪戰勢必陷入無序、混亂、沒有格局的惡性競爭。 顯然,要解決國家層面的“人才增量”問題,重中之重就是立足本校的人才培養理念,尤其是創造條件扶持年輕教師的成長,這是解決人才增量的主體路徑。在引進人才思路上,也要高端定位,長遠謀劃,最大限度地考慮引進人才對現有團隊和青年教師的帶動效應,而不是將其作為“裝飾門面”的外在符號。 |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未來3年河南省中職學校將減半
·15個副省級城市教育現代化水平整體居先
·613所 內蒙古投6億元建學校足球場館
·陜西中醫學院更名為陜西中醫藥大學
·江蘇9所高校躋身中國大學社會捐贈百強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