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美差異之家庭教育 在美國人心里,家庭和宗教信仰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國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家庭優先。孔老師在周六帶游學的孩子們去兒童博物館參觀時,一進門就看到一幅字,上面寫著:“Family first”。美國的孩子從小就會在父親節、母親節,還有父母生日的時候為父母制作禮物,可能是一幅畫、自己的照片,也可能是自己做的一個很小的禮物。而作為家長,也會很珍惜地擺放或粘貼在家中最顯著的位置,他們以此來鼓勵孩子,并且讓孩子們明白他們之間彼此的珍惜與珍貴。 一方面在講求法制化的美國社會里,美國人充分尊重每個人的個性發展,強調個人的獨立性;另一方面,他們會用這種方式告訴孩子家庭的真正內涵是什么,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如何正確地去愛自己的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 中美差異之社會禮儀 很多游學歸來的孩子都表示,在美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公共場合接觸的外國人。他們大多友好、文明,表現得文雅而有修養。 參加新東方美國夏令營的萱萱同學在她的日記里這樣寫到,“我們在環球影城排隊時發現,雖然整個影城人山人海,但秩序井然。除了因為玩項目讓人興奮而尖叫外,到處都是一幅和諧的景象;在美國的十字路口,司機們會遠遠地停下等你穿越馬路;汽車道上雖然車子很多,但在十多天的游學旅途中,沒有看到一次司機間的爭道搶行;在商店、在機場,所有工作人員都很耐心地解答游客的問題并始終面帶微笑,不會有任何的不耐煩;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旅行中看到的高速公路是那么的整潔、干凈、寬闊,特別是兩邊郁郁蔥蔥的綠化,說是綠化其實根本是天生的、自然的,只是做些必要修剪。” 無獨有偶,天樂同學表達了同樣的感受。“我們剛到美國的時候,在學校的自助餐廳里,大量地拿取食物和飲料,其實自己根本吃不完,最后只好倒掉。而周圍的美國小孩子們,一般都會吃完所有的食物,并且會主動清理餐具。看到這些之后,我們開始慢慢改正,每次也少取一些食物,并且保證都可以吃完。如果不夠,再去拿下一份。吃完之后,也會自覺地清理自己的餐盤。” 相信通過這些生活細節表現出來的,美國人對環境的愛護,和文明謙讓的行為,也會慢慢地影響中國孩子們的生活習慣。 我們發現,雖然出國游學只是一個短短十幾天、二十幾天的學習游歷過程,但是每位帶隊老師和同學聊起來都是滔滔不絕,似乎是有說不完的話,發不完的感想。通過游學,他們感受到了中西方之間存在的諸多差異。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這種差異,并能做出相應的改變。 |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國際夏令營美國篇:在游學中感悟中西方差異
·職場英語:作為一個職場人 你連休息都不會!
·英語盤點美國十大匪夷所思的現象
·流行美語對話:Shoot hoops 打籃球
·美國習慣用語:步調一致 統一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