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12月5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教育部已經完成制定考試招生總體方案,即將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他還向記者強調,國家要改革統一高考,減少高考科目。 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12月5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教育部已經完成制定考試招生總體方案,即將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他還向記者強調,國家要改革統一高考(),減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設置考試科目。(12月5日 新華網) 文理分科雖然能致力、專注于一科,但其所造成的綜合素質較差等弊端也比較凸顯。基于此,叫停文理分科之聲不絕于耳,劉利民副部長此番表態,不失為對外界輿論的一種正面回應。 不過,此舉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是,高考人才評價機制是否能因此而發生轉變——— 如果大學致力于培養“專才”,何以要求高中輸送“通才”?退一步說,即使高中生全部都是“通才”,那么大學的“專才”教育是否意味著巨大的浪費? 教育部傳出取消文理分科的聲音已非首次,2010年初《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布后,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表示,從國家制度設計角度講,文理是不分科的,“教育部歷來反對文理分科”。令人遺憾的是,教育部的“歷來反對文理分科”,只是體現在了課程設置上——— 無論文科還是理科,都必須通過所有課程的基本測試才能畢業。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綜合類科目不僅受到老師和學生的輕視,就連教材以及考試難度上也大相徑庭。“高考就是一切,一切為了高考”,輕裝前進的他們,很容易將無關高考大局的科目率先當作包袱甩掉。 要想徹底解決文理分科的問題,首先應該理清“學”和“考”的關系。如果說此前的高考制度是“因考設學”的話,那么,在社會發展日益迅速、人才需求漸趨多樣的背景中,人才培養機制能否及時順應時代需求“因學設考”?這個問題如果不能解決,細節的修補顯然于事無補。因為如果高考的人才評價取向不往多元化發展,選拔人才的方法不向多樣化方向努力,那么文理不分科只會給學生“增負”,讓廣大高中生苦不堪言。 實際上,十八屆三中全會針對高考提出的改革方向不僅有“文理不分科”,同時還有“高考科目減少”、“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相比較而言,后兩部分內容不僅更為引人關注,而且也是能否順利實現文理不分科的基礎。雖然社會各界已就高考改革達成共識,但是在如何改革的問題上,卻始終沒有停止爭議。教育部積極推動改革的努力值得肯定,如何以更加細致科學的制度設計推進改革,仍是一種現實的考驗。(趙志疆) (濟南日報) |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新一輪“高考改革”須兼顧效率和公平
·“文理不分科”的前提是減負
·高考改革動真格不光是分科問題
·改革高考貴在打破“一考定終身”
·學業水平考試將掛鉤高考 學生擔憂稱壓力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