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媒體近日報道稱,上海市相關部門向市政協部分委員通報了關于此輪“上海版”高考()改革的相關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內容是,以英語為主的外語將退出高考統考,變為社會化考試,有望打破“一考定終身”。對此,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表示,各地高考方案需待教育部總體方案公布,報經教育部審批后方可公布,但不排除上海等地已根據此前公布的相關改革思路精神,先行制訂方案草稿。(新京報2月13日) 這再一次引起輿論對高考改革方案的關注。對于上海高考改革方案,各種解讀都有,包括英語退出高考、英語實行社會化考試、打破一考定終身、其他科目不考了等等。而實際上,這些解讀都存在偏差,甚至是謬誤,不論是教育部門制訂、公布高考改革方案,還是媒體報道高考改革設想、方案,都必須用準確無誤的描述表達,似是而非的表達,會讓公眾產生誤解,從而影響改革的推進。 英語退出高考了嗎?根本就沒有,只是設想不放在統一時間段考,而是放在其他時間。把不放在同一時間段考,稱為退出高考,這會讓人誤解為英語不考了。從去年到現在,我已經至少被幾十名家長問到這個問題。也許有人會說,媒體的報道,也很清楚,說的是英語退出高考統考,而且也有具體說明,可是,眾所周知,在“標題黨”盛行的社會環境中,簡單稱英語退出高考,必然會以訛傳訛,誤導一些不明就里的家長。對于高考英語改革,更確切地表述應是,調整英語科目考試時間。當然,這一描述聽上去改革力度遠沒有“退出”那么大,所以教育部門愿意選擇“退出”這個概念,作出做了重大改革的架勢,而媒體也跟著報道。英語退出高考統考,還給人這一科目的重要性比數學、語文低了的感覺,但其實,只是調整考試時間、考分同樣計入總分的英語,重要性一點也沒降低。如果有人因認為降低英語重要性,而支持改革,真到方案實施,就會發現自己被誤導了。 一年多次考就是考試社會化嗎?根本就不是,考試的組織形式和統考完全一樣,只是多考一次,選擇最好的一次成績計入總分。真正的社會化考試,是社會中介機構組織,由招生學校自主認可、學生自由選擇參加的考試,這一考試的功能不是選拔,而是評價,學生可用這一成績去申請大學,而不是填報志愿、再根據總分高低投檔,參與高校錄取。比如,美國的SAT,一年考7次,每次考試成績都有效,考生可以最好的一次成績,申請大學,大學獨立、自主招生。簡單地說,只有高校自主招生,考試評價才可能成為社會化考試,只要高校依舊集中錄取,所謂的社會化考試,只是形式上的社會化,并無社會化的實質。試想,如果美國高校的錄取,也是按照學生的SAT分數從高到低排序,結合學生的志愿錄取,會是怎樣的局面?如果就把這作為考試社會化改革,會讓公眾產生對改革的質疑——原來社會化改革,也解決不了我國考試的問題。 很自然地,這樣的一年多次考,也沒有打破定終身的問題,最多從以前“一考定終身”,變為“多考定終身”,減少一次考試的偶然性,但也增加考試成本和考試負擔——從多次考試中選擇最好的成績計入總分,再排序投檔錄取,這能改變基礎教育的應試教育格局,減輕學生的負擔嗎?可能正好相反,由于一分之差在高考錄取中,就可能是幾百上千名學生(在有的省市,有的分數段,一分之差甚至有幾千名學生),決定能上一本還是落入二本,考生們不會抓住每一次考試機會,以便提高自己的考試分數哪怕一分嗎,除非第一次考就考滿分。多年前,當有專家談到一年多次考的設想時,就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將“斬首”變“凌遲”,如此,不放在統一時間段的英語科目,其地位非但沒有降低,還可能更引起關注。 至于除了語文、數學、外語的其他科目,按照方案,可能不計入投檔分,而只是看測試等級,就被大家理解為不考了,以及文科、理科的學生都考語數外,就認為文理不分科了,則更加離譜。事實上,如果大學在招生時,針對其他科目提出等級的要求,比如理科專業提出物理A、化學A,文科專業提出歷史A、地理B等,大家會赫然發現,原來這樣的錄取規則,在以前一個投檔分門檻之外,又增加了一個門檻——等級門檻,以前一個學生物理考差了,還可憑總分進入某所學校,現在如果不小心考了一個C,他就可能連一本院校也無緣了。也有人會說,大學可根據不同專業提出不同的學科與等級要求,可問題是,在目前的按計劃集中錄取規則之下,如何做到這一點? 所有的問題都集中在最后的錄取規則上,概而言之,如果繼續保留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英語社會化改革、一年多次考、其他科目計等級,都很難起到改革的實際效果,而會滋生出新的更復雜的問題來。學生的壓力、焦慮非但不能減輕,反而會增加。 只有打破集中錄取制度,這些問題才能迎刃而解,這就要按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到的高考改革思路,推進考試、招生相對分離,離開了招考分離,高考科目改革、分值改革,都沒有多大實質價值,我國過去10多年的高考改革實踐已充分證明,招考分離才是改革的出路。因此,建議高考改革,應該以招考分離為原則,來設計具體的方案,如果落實這一原則,根本無需地方出臺自己的方案,同時,科目改革、分值調整,也不是政府部門的事,而是考試機構和招生機構的事——大學會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提出招生要求,明確考生要提交哪些成績、材料,而社會考試機構則根據大學的招生要求,提供考試評價服務,有統一的知識能力測試,也有學科水平測試,學生可根據自己選擇申請的學校要求,自主選擇參加那些測試,這樣的考試和招生,才能讓基礎教育真正擺脫應試教育。 |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2014年招生專業
·熊丙奇:高考改革方案不能“概念化”誤讀
·高考狀元當流浪漢折射出高校需注重人文教育
·從高考狀元到流浪漢是誰的錯?
·高考狀元成“流浪漢”并非是件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