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留守青山的姐妹花度過了又一個“父母缺位”的兒童節,但她們說我們不怨爸爸媽媽
莎莎與鑫鑫說,守著爺爺奶奶也有別樣的幸福 沒有夏令營,沒有父母陪在身邊,這是鄉村留守兒童的現實。5月31日下午放學后,正在讀四年級的女孩廖鑫鑫像往常一樣與姐姐一起乘爺爺的摩托車回家過周末。 這所規模超3000人的留守兒童小學,每逢周五放學,校門外很難見到年輕家長,來接孩子的,幾乎全是年邁體弱的老人。廖莎莎與廖鑫鑫的父母都在外地務工,這對姐妹花是粵西無數留守兒童中的個案。對于“留守”,她們卻表現出驚人的寬容:我們不怨爸爸媽媽,留守青山,別有幸福。 在父母身邊花費太高 昨天中午,記者如約來到茂名市茂港區羊角鎮實驗小學。這是一所在鎮中心小學調整中保留的“農村面上小學”,從2004年起專為留守兒童提供就讀條件,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選擇寄宿,逢周末才回一次家。姐妹花廖莎莎和廖鑫鑫亦是如此。 記者見到正在讀六年級的姐姐廖莎莎時,她剛參加完班里的“游園活動”:學校特意休課,組織每個班搞一種文體活動,慶祝六一兒童節。這是粵西鄉鎮小學唯一具有操作性的“慶祝方式”。廖莎莎換上新衣服,帶領同學編演了一曲舞蹈。演完后,班主任豎起了大拇指。而年級更低的班級,在做完一節小游戲后就干脆直接發糖。老師嘆息說:鄉下條件有限,沒辦法。 “哎呀,這是我過的最后一個兒童節了,有紀念意義啊。”廖莎莎并不諱言,她跟正在讀四年級的妹妹不一樣,半個月后她即將參加小學畢業考試。“到那時,她就得過青年節啦!”10歲的廖鑫鑫在一旁補充說。“那你知道是哪一天嗎?”姐姐追問,廖鑫鑫搖搖頭。“5月4日啊,你笨哦,這都不知道。”此時的姐姐顯示出優越感,打趣地說。 采訪中,略顯早熟的廖莎莎告訴記者,她們兩姐妹自出生后就跟隨在外打工的父母,曾在東莞上小學。讀完三年級后,由于難以支付高昂的學費,2010年,父母將她們送回老家茂名市羊角鎮,由爺爺奶奶照料生活和讀書,從此也就成了留守兒童。“我知道爸爸媽媽為什么要送我們回來,因為把我們帶在身邊,花費太高了。”姐姐廖莎莎說。 父母在外面也不容易 廖莎莎告訴記者,父母每年只在春節才會回家,過完年后,他們又收拾行李離家而去了,“記得2011年過完年后,我和妹妹都希望爸爸媽媽在家多待兩天,抽時間多陪陪我們。最后他們還是走了,我們當時都哭了,臉偏在一邊,但還是沒有辦法。”如今想起,12歲的廖莎莎仍感到一絲愧疚,“他們在外面不容易,那時我們都不懂事,只想要疼愛。” 5月31日下午,羊角鎮實驗小學放學后,記者跟隨開著摩托車接姐妹花回家的老人廖輝高,來到廖家位于羊角鎮青山管區的清泉村,這里背靠青山,開車到學校只要30分鐘。記者注意到,在村子的周邊也設有小學,但為追求更好的教學條件,老人堅持讓兩個孫女寄宿在實驗小學,寧愿每周開車接送。 “她們的衣服都是自己在學校洗,我們不怎么管。”70多歲的奶奶何錦群告訴記者說。記者了解到,兩姐妹自立能力很強,只在每逢周末需爺爺開車接送,其余生活和學習上事情都是自己自主安排:洗衣、做飯、溫習功課等等。“她們的學習成績優秀,這沒的說,唯一的缺陷就是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可能很少感受到父母那種貼身的愛。”奶奶說。 廖鑫鑫說,每個周末回到家,她和姐姐都要跟父母通電話,“一般都是爸爸媽媽主動打給我們,讓我們要學會照顧自己,不要讓爺爺奶奶操心。”廖鑫鑫笑著說,自己確實沒有惹什么亂子,屬于那種比較文靜的孩子,懂得去愛長輩。 “雖然沒有爸爸媽媽在身邊,但我們也不會埋怨他們。”廖莎莎說。對于最后一個兒童節,廖莎莎說認為紀念意義大過具體怎么過這個節日,在鄉下和妹妹一起守著青山和爺爺奶奶,也很幸福。(記者 羅坪影報道) (羊城晚報 羅坪影) |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上海剪傷幼兒教師被警方控制 園方教師稱“新來
·上海剪傷幼兒教師被警方控制 同事:新來的不懂事
·《小布頭奇遇記》領銜中國兒藝“兒童戲劇開放
·溯源兒童看病難:醫療資源匱乏 兒科醫生缺口近
·中國兒影廠陷入艱難境地 僅剩“一個廠名一個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