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誤區: “IQ”高低不能和成績優劣簡單劃等號 “在智商測試中,確實會有一些孩子最終得出的結果顯示不太樂觀,這個比例大致在10%以下,但我們也不能說他們絕對是智商低下,因為很多孩子只是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多動、記憶力偏差等現象,而這些現象在學習成績較差的孩子中普遍存在。”周國嶺說。 如果家長簡單地根據智商測試的結果,來確定孩子的智力高低,那將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造成消極影響。 周國嶺跟我們說了一個在心理學界比較有意思的實驗。一位心理學家以做智商測試的名義,選出若干名學生,事先不透露真實情況,隨意將學生分為兩組,然后任意指出一組是智商高的,另一組是智商低的。 結果半年后發現,被稱為智商高的那一組學生的智商果然高了起來,而另一組果然成了低智商。這說明無形的心理暗示,會給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造成極大影響。家長若隨便用智商測試的數據給孩子“扣帽子”,則會給孩子背上一個沉重的包袱。 而且智商屬于動態的范疇。經過合理開發,70分的智商也可以發展為90分;但如果過于信賴智商,而不去后天努力,高智商的人也一樣會出現學習障礙。 所以,在周國嶺看來,如果孩子的學習跟不上,家長在綜合分析尋找原因的同時,應改用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不是將目標鎖定在智商上。 影響: 測試結果會給孩子帶來消極心理暗示 智商測試只是兒童心理咨詢中一項科研或治療的評定手段,單純的智商指數并不能說明孩子是“天才”還是“庸才”,而且萬一弄巧成拙,還會對孩子今后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那么,到底在什么情況下,家長才有必要帶孩子去測試智商呢?周國嶺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三類人。 一是運動功能不好。運動發育遲緩,孩子會動會走,但是吃飯、穿衣、系鞋帶等日常的小運動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 二是言語發育遲緩。如果2歲以后孩子都不能說簡單的詞語,跟同齡的孩子玩不到一塊,家長就應該注意孩子是否智力有問題。 三是社會適應能力欠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后,如果與他人不能正常溝通,適應能力差,也應該做一個智商測試。 建議: 三種異常情況可考慮測智商 在醫學專業的人看來,智商測試的結果就像B超單子一樣,是種用來輔助診斷與治療的手段。 但就因為內涵上有一定的包含關系,大眾容易把智商等同于智力,并將一時的智商測試結果,來對一個孩子一輩子的智力定性。 這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混淆的問題了,因為在被送到醫院測智商的孩子中,除了本身有疾病外,基本上都是“差生”,說明現在大家已經將智商跟學習成績好壞緊密掛上了鉤。 就在不久前,江蘇省無錫市的部分中小學老師為了自己的“績效考核”,要求學習落后的學生到醫院去測智商,以此將成績差的學生剔除,不計入班級總分。 針對少數中小學教師因為學生學習成績差,要求家長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智商測試”的做法。無錫市教育局和市政府督導室聯合下發通知,嚴禁對中小學生進行“智商測試”,兩部門還將開展專項督查,對存在此類錯誤做法的學校和老師,在各類評優評先中“一票否決”。 對于老師的差別對待,相信很多人都會憤憤不平地譴責。但如果將主體換成家長,大家可能又變得可以理解了。 但我們從始至終都忽略了孩子們的感受,因為不管測試結果如何,但凡被拎去做智商測試的孩子,都已經被貼上了“差生”的標簽。而用兒童心理專家的說法,這種行為在不知不覺中會產生一種心理暗示的作用,然后導致孩子的狀況變得越來越糟糕。 在整個采訪過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周國嶺反復強調,智商測試只是兒童心理咨詢中一項科研或治療的評定手段,單純的智商指數并不能說明孩子是“天才”還是“庸才”,希望大家不要把智商測試扭曲了。 孩子還小,心理脆弱,傷不起啊! 莫讓測智商“傷”了孩子。(通訊員 徐勤 記者 何麗娜) |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人大附中校長:對拔尖創新人才要早發現早培養
·學生丟錢老師讓同學互相“舉報” 家長稱揪心
·教師辦文革博物館教育學生 紅袖章紅寶書再現當
·廣州小學擇校費達數萬 工作人員稱批條更有效
·家長不滿成績給“差生”測智商,尷尬了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