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香港《南華早報》網站 參考消息網9月23日報道 港媒稱,對希望投身高科技行業的中國留學生來說,得到在硅谷初創公司的工作機會并獲取工作簽證,曾經是完美夢想。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選擇走另一條路——回國以獲得更好的開始。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9月23日報道,近年,中國為促進創新投入大筆資金,留學(課程)之后回國工作的中國學生人數也穩步增長,其中許多人都表示,更加吸引的職位和創業環境的改善是他們選擇做“海歸”的主要原因。 24歲的中國“海歸”趙歐倫(音)說:“我覺得中國的機會多得多,因為互聯網正在發展,很多開放的領域可以做。美國的市場則飽和得多。” 趙歐倫是北京人,2013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電腦科學學士學位。拿到美國H1B工作簽證之后,他加入了一家在硅谷的初創公司,做軟件工程師。今年,他決定回國創業。 剛畢業的時候,趙歐倫不確定是否要回國。他說,內地越來越多的創業機會,以及較多的高級職位空缺讓他最終作出決定。 趙歐倫說:“如果你剛畢業…然后加入了一家硅谷公司,你可能只能做一名初級軟件工程師。但回來之后,你也許有機會成為高級工程師。”他還說,在硅谷的經驗讓他得到創業所需的技能。 報道稱,近年中國留學生的數目和“海歸”的數目都在穩步增長。據總部在北京的智庫中國與全球化中心數據,2010年,大約28.47萬名學生出國留學,大約10.83萬人回國工作,回流比不足40%。去年,45.98萬人出國留學,有大約36.48萬名人回國,回流比高達79%。 隨著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大,政府鼓勵大眾創業,并在科學技術領域尋找新的經濟驅動力。本月較早前,中國政府宣布設立8個創新試驗區。 亞洲招聘公司Spring Professional的上海總監Stephen Wu說,工程學系或IT學系的畢業生回國的主要原因是互聯網和技術的蓬勃發展,尤其是在智能電話市場。另外,在外國難以找到工作及獲得工作簽證,也是很多學生回流的原因。 Stephen Wu說:“10年前,留學生出去是不準備回來的。但現在你看看這些年輕的學生,他們希望回來,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得很快。” Stephen Wu表示,吸引留學生回國發展的還包括政府為高級職位提供的補貼。除了可以獲得較高的工資之外,“海歸”還可以得到其他福利,比如更容易獲得戶口。 報道稱,中國與全球化中心2013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雖然“海歸”的比例整體上升了,但在海外工作超過5年的留學生更傾向于留在外國。在海外生活少于5年的留學生中,大約有一半人表示他們愿意回國,但在海外生活超過5年的人中,只有大約三成人有同樣想法。 來自長沙的Michael Zhang于2012年在斯坦福大學成為應用物理學博士后。他畢業之后決定不回國,而是在硅谷成為了一名工程師并自己創業,一干就是3年。 報道稱,現在他在新加坡為預訂出租車服務的應用GrabTaxi工作。 Michael Zhang說,他選擇留在海外,因為美國法治程度和對人才的重視程度仍然比中國高,盡管中國正在努力推動創新產業發展。其他因素,包括更好的生活質量和更少的空氣污染也是影響因素。 Michael Zhang說:“在美國,比方說你想成立一家公司,我很清楚要怎么做。一切都為你的成功做好了準備。但在國內,你會聽到這些故事,比如人們拉投資的時候會做作假,以提升自己的形象。” 他還說,中國的透明度沒有美國高,一個人的人際關系而非工作技能更受重視。 Michael Zhang說:“就像政府關系一樣……走后門。很不透明。對那些因為父母而擁有強大人際關系的人而言,回國是說得通的選擇。但我的家庭沒有那種基礎。” 深圳大學電腦科學和軟件學副教授毛睿也是一名“海歸”。他說,雖然中國的研究基礎設施和政府規管沒有美國的那么完善高效,但他對中國的未來仍然樂觀。 由于在國外沒有找到工作而回國的毛睿說:“幸好每年都在進步。中國的職業市場一直在變好。” |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中國發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
·瓊州學院更名為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服務海洋強國
·港媒關注中國“海歸”激增:創業環境吸引人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紀實
·2016年CollegeFactual美國大學排名耶魯居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