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04年7月,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在《中國青年報》上首次發布中國大學評價排行榜,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自此之后,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按年度連續發布“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在這八年間,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經歷了一個從嘗試探索到成熟完善的發展過程,本著繼承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在保持整體穩定的前提下不斷進行創新和完善。本年度的大學評價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改進和變革。 1 首次單獨以表格形式列出各類型大學競爭力排行榜 2004年,教育部下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文件,將高等學校劃分為6種類型。我們以此為依據,并根據學校的性質、任務和數量,將中國高校(包含重點大學和一般大學)分為8種類型:綜合類、理工類、師范類、醫藥類、語文·財經·政法類(簡稱文法類)、藝術·體育類(簡稱藝體類)、民族類、農林類。為便于大家更好地了解每所高校在其所屬類型中的水平和位置,在2011年大學評價報告中,我們首次將735所中國重點大學和一般大學采用統一的指標體系進行分類型評價,分別對不同類型的高校進行評價和排序,得到了“中國高校分類型競爭力排行榜”。以前只在綜合排行榜中列出“類型序”,今年分8個表單分別列出了各類型大學排行榜。如此一來我們的評價結果更加細化和明確,也有利于大家更好地對同種類型的高校進行分析和比較,這也充分體現出我們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一貫堅持的“分類評價、同類比較”原則。 2 首次使用自動分類系統統計發文量和被引頻次 在我們的評價指標體系中,發文量和被引頻次是兩個非常重要的評價指標,都具有較高的權重。這兩個指標的原始數據主要由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萬方數據公司提供,以及由本中心自行批量下載,涉及到SCI、SSCI、A&HCI、EI、ISTP、ISSTP、CSTPC、CSSCI等國內外多個數據庫,每年數據量高達數百萬條。如何科學、合理地對這些海量的論文題錄信息進行分類和處理,以便于準確、高效地統計出每所高校及每個專業的發文量和被引頻次,一直是困擾大學評價的一大難題。2009年,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這一難題進行攻關,自主研發了“論文自動分類系統”。該系統經過多次基本調試和完善之后,被正式應用于本次大學評價數據處理中,使得發文量和被引頻次統計計算工作實現了自動化。自動化分類克服了以往手工分類所造成的主觀性強和效率低下兩大弊端,兼顧了數據處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大大提高了數據處理的速度,并且使得評價結果更加準確客觀。 3 中國一流大學的比例有所上升 2009年,我們首次提出了“中國一流大學”的概念和標準,并且在當年的《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中首次公布了“中國一流大學排行榜”。按照當時的評價標準和計算比例,評出綜合競爭力排行中前20名的重點大學作為中國一流大學。隨著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中國大學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有了較大的提高,中國大學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中的排名位置也不斷提升。我們認為,越來越多的中國高校達到了“一流大學”的標準,如果仍然按照原來的評選比例來劃定中國一流大學,勢必會將一些原本達到“一流大學”標準的高校排除在“中國一流大學排行榜”之外。基于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現狀的考慮,也為了能夠更好地體現出中國高校的發展和進步,我們適當地擴大了中國一流大學的評選比例。在2011年大學評價中,共有125所重點大學,我們選取前20%的大學,即中國重點大學競爭力排行榜中前25所大學作為中國一流大學。
|
| [發布者:wh]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