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 開放辦學突破學科壁壘
本報訊(記者 儲召生)暑假過后,中國科大本科畢業生方靜一將奔赴美國,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攻讀生物物理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方靜一在中國科大讀的是凝聚態物理專業,去年赴美參加UCLA暑期交流活動,學習了冷凍電鏡在結構生物學上的應用,隨即對這個物理與生物交叉的研究領域產生了興趣。
這種情況在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并非個別。2008年,中國科大將少年班和面向高考成績優異的學生開辦的“教學改革試點班”合并組建為少年班學院。少年班學院堅持開放式辦學,學生入校后,前兩年不分專業,集中強化數學、物理、信息技術等基礎課程的教育,同時開放化學類、生物類的基礎課程,加強對現代科技前沿的介紹,使學生了解交叉型、復合型人才是當代社會創新的主力軍。
在基礎課程設置中,少年班學院對未來偏向物理類、數學類的學生加入化學類、生物類課程要求,對物質科學類的學生加強數理基礎教學,為交叉型、復合型人才的產生播下種子。在課程學習的同時,少年班學院注重加強對學生的科研訓練。“少年班學院的課程是開放的,學生參加科研活動時,常常是發現需要用到什么知識,就去修一門相關課程。我曾開玩笑說少年班學院的學生‘賺大了’,交一年的學費,卻學了兩年的課程。”中科大教務處主任劉斌說。
少年班學院還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實驗。少年班學院從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相關學院聘請了60多名教授擔任學生導師,周一至周五為學生坐班答疑。此外,學生還進入科研實驗室實習,參加不同實驗室的小組討論,學科“壁壘”在這里逐步瓦解。
浙江大學 產學研平臺支撐本科教學
本報訊(記者 姜乃強)從會掃地的機器人,到能擦黑板的自動裝置,從多功能護理病床,到能上下樓的機器人……在浙江大學,本科生創新成果令人耳目一新,許多人在畢業時會取得4項專利,而這得益于“質量工程”的實施。
2006年,浙江大學成為“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首批試點高校。4年來,該計劃面向全校本科學生立項256項,在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同時令全體學生受益。
“‘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是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提倡學生自主立項強化科研訓練意識,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科學素養、創新意識及能力。”談起項目的實施,該校副校長來茂德感觸頗深。
學校將國家、省部級重點基地和工程中心設施及創新實踐基地,作為項目實施平臺免費向學生開放,并配備了實驗和實踐教輔人員為學生提供指導。
以重點學科為依托,學校發展多學科知識滲透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如該校計算機學院工業設計系,面向國際、區域、行業,建立了“教師—助教—研究生—本科生”傳幫帶的教學模式,通過產學研平臺滲透教學,學生參與科研比例達到80%以上,其原創性設計突破千項,為200余家企業創造了涉及機械、電子、玩具、動漫等行業的大量專利。
“‘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實施,要求學生對所選題目有很深的認識、有自己的見解。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相關信息、研究遇到的問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浙江大學一名教師告訴記者。
四川大學 學生自選導師搞課題研究
本報訊(記者 余冠仕)6月30日下午,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綜合樓一間教室里,黑板上寫著大大的“Seminar”(研討會)字樣,來自不同專業的10名學生和1名教師圍坐一圈,熱烈討論著網絡中的輿論影響及流言傳播問題。參與討論的學生都來自吳玉章學院。
2006年6月,學校成立了專門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吳玉章學院,與各個專業學院合作,遴選出特別優秀的學生,開展個性化英才教育。近年來,以吳玉章學院為紐帶,四川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新型綜合性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創新實驗區等4個國家級項目獲準立項,至今已選拔出600余名學生。
選好苗子,澆水施肥很關鍵。四川大學在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學方面都突出了交叉、個性化等幾個關鍵環節。據即將公派至劍橋大學學習的生物科學專業應屆畢業生閔明瑋介紹,入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后,她根據自己感興趣的遺傳方向,在全校教師中選擇了知名教授做導師。據了解,這些被選定的導師將指導學生制定個人修業計劃,為學生開設科研訓練等研究性課程,提供早期參與研究課題、科研項目和獨立完成小科研的機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說,經過幾年探索,學校初步形成“323”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即三大類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面向全校學生的綜合創新人才、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在某一專業領域有特殊興趣特殊專長的“雙特生”)、兩階段培養(前兩年完成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大三開始進行個性化教育)和三大類課程體系(學術研究型、創新探索型、實踐應用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