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BBC英倫網報道,根據上海交通大學公布的世界大學最新排名中,在前10位中,英國學府少于美國,這引發了一些英國高校的擔憂。 在新發布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500強》里美國學府仍占壓倒優勢,占去前十名當中的八個,另外兩個是英國的劍橋(第5)和牛津(第10)。 在頭100名當中,英國大學占有11個,遠遠落后于美國的53所,但仍排在第2位,超過并列第3的德國和日本的總和:它們各有5個。 與兩年前相比,牛津大學的地位不變,劍橋則從原來的第4位落下一位。 榜上其他一些英國大學同期之內卻有提高: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排名21,升1位)、帝國理工(Imperial College London,排名26,升1位)和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London,排名63,升18位)。 抱怨 歐洲一些大學對上海交大排行的方法提出質疑,認為對它們的評價不夠公平。 歐洲委員會的分析員米凱拉·塞薩納(Michaela Saisana)告訴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上海交大排行采用的方法沒有顯示一些最佳學府的長項。 “排行有效地說明了中國學府與歐美國際水平已經多么接近,但在對比各所大學方面卻并沒有那么高的價值。”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一年一度的學府排名近年也受到批評,被指過于依賴人們的主觀印象。 為此,THE宣布今年將修改評選方法,以求做到“更高深、更透明、更嚴謹。” 現實意義 相比之下,上海交大的排行卻在很大程度上都對準各學府的科研成果。 對于依賴海外學生獲取可觀收入的英國大學而言,中國學生如何評價它們的國際地位頗為重要。在英國政府削減教育撥款的今天尤其如此。 近年來,留學業給英國帶來250億英鎊的豐厚收入,大約50000中國學生在這些留學生當中占去12%。自2004年以來,來自非歐盟國家的留學生人數上升了23.7%,相比之下英國本土的大學生人數才上漲了7%。外國學生人數的增多給英國各大學帶來巨大利潤,填補了政府教育經費削減造成的財政空洞。 一名來自非歐盟國家的海外學生如在英國牛津、劍橋和帝國理工學院這樣的頭等學府就讀,每年除了需要交納兩萬英鎊的學費外,還要自備15000英鎊的生活費。 上海交大《世界大學學術排名500強》評選標準 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校友折合數(10%) 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教師折合數(20%) 各學科領域論文被引用率最高的教師數(20%) 《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雜志上發表的論文折合數(占20%) 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數(20%) 由上述五項具體指標得分之和除以全職教師數目而得的師均學術表現(10%) |
| [發布者:wuhui] | ||
??相關閱讀:
?·世界大學綜合競爭力與網絡競爭力排名的比較研究
?·歐洲大學質疑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
?·民辦院校高招亂局再調查:人為擠壓生源是根源
?·民辦學校不應被“另案處理”
?·后擴招時代的“校園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