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如果說教書育人是照亮教師職業生涯的一盞明燈,研究則是另一盞明燈。在中小學教師職業生涯中,傳統教育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彼此分離,逐漸形成了這樣一種尷尬局面:教師雖然在崗位上踏踏實實進行著教育教學研究,卻不敢公開自己的研究,也沒人承認這種研究;為提高學校層次或職稱晉升而申報一些大而不當的課題,雖然表面文章做了不少,但理論脫離實際,往往有始無終;即使有機會參與了某項實實在在的課題研究,往往也只能處在輔助地位,配合專家進行實驗。 新課改打破了這種傳統格局,揭開了教育教學研究的神秘面紗,提出了教師是教育教學研究主體的新觀念,為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的蓬勃開展創造了良好氛圍。在新課改的陽光雨露下,教師成為研究者,已是當今教師基本素養的一部分,是教師職業存在的基本表現形態。 從事教育教學研究需要一腔熱情、一份自信。我們要逐漸看清這樣一個事實,教師要在繁重工作中找到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就得走上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我們要逐漸形成這樣一個共識,教師的科研能力就是指研究教學、研究學生的能力;我們要逐漸建立這樣一種制度,即以校為本,鼓勵教師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開展“行動研究”,形成自己的“造血”機制,使教學過程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 那么,教師怎樣才能成為研究者呢? 首先,必須端正思想。課堂上傳授知識的過程就是教師研究教學過程的結果體現。所以,教師應對自己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即“研究自己”。有些備受好評的公開課之所以無法常規化,某些“教學成果”檢查驗收后之所以在檔案室封存,轟轟烈烈的教學活動后之所以又可悲地回到“習俗化”教育水平,其思想根源就在于,教師們不是在研究自己,而是在研究別人的心思。 教師要成為研究者,必須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提高素質的關鍵是教學,教師必須改變傳統角色,以適應新世紀的挑戰和課程改革的要求。 教師要成為研究者,離不開專業人員的支持。專家可以提供專業化的知識和智力服務,使教師開闊視野、啟迪智慧、提升能力。學校各級各類骨干和學科帶頭人也是“專家”,在教育教學領域有一定過人之處,在提高廣大教師業務水平方面義不容辭。 教師要成為研究者,需要教師間的合作研究。研究并不是一個人單槍匹馬在“真空”中孤獨奮斗,其他教師的態度、意見都不可避免地對研究方向、進度和結果發生著影響,合作研究與教師自己的研究就這樣彼此交融、密不可分。 從事教育教學研究,需要一種務實的方法。學校的教育教學研究,理應以改進學校工作,解決學校面臨的問題為指向,展開的各類研究、設計的各門課程,都應充分考慮學校的實際,以改進學校教育教學為目的。 |
| [發布者:yez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