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2017年執行績效報告(3)
來源:童衛軍 現代職業教育網發布時間:2018-09-07 10:16
4.服務“鄉村振興”
全國涉農高等職業院校圍繞農業產業鏈和流通鏈,培養培訓適應科技進步和農業產業化需要的學生和新型職業農民,創新招生就業、人才培養、農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社會服務等工作機制,推進農科教統籌、產學研合作,積極與涉農企業共建農業職業教育集團,不斷提高服務三農的能力,持續推進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一是發揮技術優勢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能培訓,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提升服務“三農”的能力。二是共建農業職教集團和涉農職教改革試驗區。2017年,高職院校積極與涉農企業合作,共建農業職教集團,有11個省份啟動建設農業職教集團或涉農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有22個試點投入建設,省級財政經費投入達1 002萬元。三是推進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各地各高等職業院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通過多種途徑實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
(四)綜合改革激發辦學活力
1.分類考試招生制度日趨完善
2017年,《教育部關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學〔2017〕1號)要求,全國各省要將推進分類招考成為高職院校招生主渠道,突出“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的同時,形成符合高等職業教育培養規律和特點的人才評價選拔模式。各省更加強化專業技能導向,加大技能測試和技能大賽結果運用力度,優化“知識+技能”考試結構,健全完善技能拔尖人才免試入學等政策。全國31個省份620所院校實行了“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分類考試招生辦法,分類考試招生人數達153.32萬人,比2016年增長15.33%。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積極推進,為社會大眾接受職業教育提供了多元化途徑。
2.積極探索學分積累轉換制度
教育部繼續推進“國家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的研究與實踐”“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試點”等課題研究,探索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加強終身教育體系的頂層設計。全國學習成果互認聯盟開發了涉及信息技術、信息安全、物流、金融、教育、機械等領域認證單元1 500個,形成轉換規則30多條,2017年新增成員單位18家,其中,高職院校14所。全國現已建立70個學習成果認證分中心(認證點),覆蓋31個省份、20個行業。學分銀行在信息服務平臺上共為學習者建立學分銀行賬戶4 795 635個,包括學歷教育在籍生賬戶4 285 632個,非學歷人員賬戶510 003個。學分銀行信息平臺提供學歷教育課程、非學歷培訓課程、5分鐘課程和通識課程等豐富的資源,已有數百萬在校生獲得在線課程學分,社會學習者也可根據自身需求在選學完成之后獲得證書,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的成效已初步顯現。
3.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機制更加健全
承擔任務的各行指委主動履行職業教育發展責任,在咨詢指導、拓展參與職業教育廣度和深度、攜手院校服務國家戰略等方面精準發力,召開行業職業教育工作會議12次、新增行業人才需求預測和專業設置指導報告31份、形成高職專業目錄和410個專業標準、承辦各類大賽30項,繼續深度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和推進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的重大國家項目,參與職業教育的能力不斷提升。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導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地方層面出臺多項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政策法規,保障校企合作順利開展,校企合作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優化。
4.高職院校辦學自主權逐步擴大
各地紛紛出臺相關政策,進一步擴大高職院校的辦學自主權,各院校也不斷推進內部治理結構改革,現代大學制度體系逐漸完善,政府加強宏觀調控與監督,高職院校的辦學活力不斷激發,辦學行為更加規范。按照《關于進一步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的意見》要求,各地出臺實施意見和指導性意見,不斷給高職院校松綁放權,激發了院校辦學活力,并體現如下特征:
一是各地采取了多部門聯合發文的形式,避免了政出多門與多頭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強化了政策的配套性與可執行性;
二是簡政放權更具綜合性,不再僅限于高職院校辦學的部分領域,而是在條件成熟的所有領域實行簡政放權,破除了高職院校辦學自主權的體制機制障礙,顯示出各地政府的改革魄力;
三是簡政放權的同時注重加強服務,通過優化服務轉變政府職能,形成高職院校活力發展的良好生態。在政府簡政放權的基礎上,高職院校積極發揮辦學主體作用,完善內部治理體系改革,保障學術組織相對獨立行使職權,不斷完善校內民主管理和監督機制,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
2017年,承接項目省份和院校中,共793所高職院校完成章程的制定和修訂,703所高職院校完成章程的核準;303所高職院校自行確定教學科研行政等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和人員配置;266所高職院校建立了兩級管理制度;324所高職院校設立學術委員會;312所高職院校面向社會依法依規公開招聘教學科研行政管理等各類人員、選聘教職工;280所高職院校自主確定內部收入分配方式。
三、行動計劃項目收官任重道遠
《行動計劃》兩年來執行效果顯著,但在推進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問題,引人深思。
(一)認識須深化,亟須高度重視
1.任務(項目)尚未全部啟動
根據《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執行情況及有關工作完成情況的通報》(教職成司函〔2018〕51號)顯示,截至2018年3月15日,北京2017年未填報(函報),新疆任務啟動率低于70%,黑龍江、海南、西藏、寧夏等4省項目啟動率低于70%,黑龍江、海南、西藏等3省啟動項目實際布點率低于70%。《行動計劃》是各地各學校自愿申報的任務書,要加強契約意識切實完成承建任務(項目)。
2.部分省份優質校和骨干專業建設名單尚未確定
截至2018年3月15日,西藏、北京、上海、寧夏、新疆、海南尚未確定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名單;西藏、北京、上海、寧夏、新疆、云南未確定骨干專業建設名單。作為《行動計劃》中的兩個重點帶動項目,在《行動計劃》進入收官階段,上述省份仍未確定其建設名單,勢必影響整體建設進程和建設效果,也將無法有效進行省級驗收工作,須盡快啟動相關程序確定名單。
3.部分省份承諾資金到位率低
雖然《行動計劃》總資金執行率達到61%,但部分省份承諾資金到位率低,如新疆兵團(4.73%)、江西(5.79%)、海南(5.91%)、西藏(11.36%)、內蒙古(14.75%)等5個省份兩年省級財政投入經費不足本省預估投入總經費20%。同時一些地方投入的專項經費大而不強,主要集中于優質校或骨干專業建設等,其余試點項目配額較少。各單位的《行動計劃》是實施方案和“責任書”,教育部將對照實施方案檢驗承接地區和行指委執行績效情況,各地區和行指委應認真履責,確保資金落實到位。
(二)執行有偏差,亟須精準推進
1.骨干專業布局過于集中
會計、機電一體化、電子商務、建筑工程技術和物流管理等5個專業院校數均超過100個;一些服務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專業布點很少,或沒有布點;“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點領域中“農機裝備”領域尚未布點。個別院校骨干專業布局明顯不合理,對854所參與骨干專業建設的院校統計發現,有的院校骨干專業數達到30個,有14所院校骨干專業建設數超過15個,不能體現“骨干”建設。各地各學校要主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緊貼區域產業規劃,實現錯位發展和特色發展。
2.過程管理監督仍有不足
北京未填報2017年行動計劃績效數據和年度績效總報告,輕工、環境保護、藝術設計等3個行指委未函報績效數據采集匯總表和年度績效總報告;報關、餐飲、公安、航空工業、食品工業、新聞出版、中醫藥、信息化教學等8個行指委未填報(函報)。部分省份(行指委)績效總報告未能體現地方特色和行業特色;有的省份績效總報告只有2 000多字,未能涵蓋績效采集要點;少數地區和行指委的績效總報告相關指標數據和績效采集數據不一致。各地《行動計劃》任務及項目完成情況將作為中央財政改革績效獎補、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和“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布局和驗收的重要依據。
(三)保障待發力,亟須突破藩籬
1.政策制度落地困難
一些急需的政策進展緩慢,產教融合配套支持政策不充分。如高校辦學自主權已有相關的法律、制度、規定明確賦予,但是由于缺少可操作性的實施辦法,相當多的改革停留在制度層面。全國高等職業院校生均撥款平均達到1.2萬元,但是根據各高等職業院校質量年報發布的數據來看,地市級政府和行業企業舉辦的高職院校生均撥款水平還有很大差距。需要地方協調好發改、財政等部門關系,確保生均撥款水平真正落實到位,同時改善高職院校辦學環境,吸引多方資源參與辦學,鼓勵行業企業積極投入經費。
2.績效機制有待健全
地方和行指委要進一步落實主體責任,深化省級統籌作用,盡快建立驗收標準和評價機制,高標準、高質量完成項目驗收任務。行動計劃已到沖刺階段,建設成效需要客觀評價,目前,教育部正在研制驗收指導方案。地方和行指委要進一步落實主體責任,深化省級統籌,盡早部署相關工作。充分發揮《行動計劃》管理平臺的三級監督管理作用,提早明確質量標準、檢驗程序和評價機制,高標準、高質量部署項目驗收工作。
本文摘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年第19期。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者:BJ]
-
精彩推薦
- 金平果RCCSE《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第六版)新鮮出爐
- 2020-2021年中國研究生教育高校競爭力排行榜(500強)
- 機械碩士研究生學科(專碩)排名_金平果2020-2021年高校研究生教育分學科(專碩)排行榜
- 材料學專業排名_評價網2020-2021年高校研究生教育分專業排行榜
- 金平果2020-2021年教育學學科排名——高校研究生教育分一級學科排行榜
- 新鮮出爐!后“SCI至上”背景下我國第一個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 捐資700萬!邱均平顏金蓮教育基金重獎漣源四中優秀學子
- 發揮第三方評價優勢 助力科研評價改革
- 第四屆全國“雙一流”建設與評價論壇 延期舉辦的通知
- 杭電舉行邱均平顏金蓮教育發展基金捐贈簽約儀式
-
最近更新
- 《EVALUATION & MANAGEMENT》(Quarterly)2020 Issue 5
- 教育部啟動實施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內附實施方案全文
- 回首2020,展望2021,我國高等教育評估政策大盤點!
- 特別報道|邱均平:新時代我國科研評價體系重構中必須處理好八大關系
- “金平果”首次發布職業本科院校綜合競爭力排行榜
- 新工科研討(七):佐治亞理工學院開展研究生就讀體驗調查
- 新工科研討(六):佐治亞理工學院工程學院的“重大挑戰”學術項目概況
- 新工科研討(五):佐治亞理工學院設置研究生工程創業項目
- 新工科研討:麻省理工學院設置研究生跨學科工程學位(四)
- “金平果”公布2021年加拿大大學留學排名
-
圖片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