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了解,2007年出臺的《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是學校開展困難生認定工作的主要依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調查結果顯示,91%的受訪者表示在申請助學金時需要民政部門證明,70%的受訪者表示在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時會采用民主評議的方式,8%的受訪者表示對困難生認定不了解。 對于助學金工作,一所高校的學院黨委書記陳亮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覺得,對于“邊緣學生”的判定,是助學金工作當中最困難也是最容易產生問題的環節。 他進一步解釋道,在認定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這樣一部分學生,他們的家庭條件談不上特別困難,處于認定的“邊緣地帶”。同時,每個班級真正特別貧困的學生不多,有時會出現某個班級困難生名額過多的情況,所以出現了這一類“邊緣學生”。因此在認定時,會綜合考慮學業、與同學的關系、思想道德品質等其他因素。 陳亮多次強調教師的社會責任感。“落實助學金評定的老師能認真對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就像寫論文一樣的調查、研究、整理、分析,學院層面做好宏觀把控,就可以規避很多可能出現的問題”。 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尷尬與困難 在助學金的評選時,陳曉姍要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比如,為什么別的同學有這項助學金而我申請不到?為什么今年沒有某項助學金,這筆錢去哪里了?助學金是“輪流坐莊”嗎? 除了國家助學金,學校也會給學生發放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的社會助學金。陳曉姍解釋,不同的社會助學金對學生的地域、專業、成績、性別有不同的要求,而每年的社會助學金種類也有所不同,會出現增減的情況。 而學生質疑的“輪流坐莊”的說法也曾令陳曉姍哭笑不得。“如果班上沒有特別困難的學生,同時兩個學生家庭情況相似,我們會考慮今年一個拿額度高一點的助學金,明年換給另一個同學。”她覺得,除了按程序評定,更需要及時和學生們溝通。現在,每次困難生認定和助學金評選結束后,除了院里公示,她都會召集相關的同學開會,解釋評選的標準。 |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上海大學研究生質疑獎學金連年下降 校方:撥款外無能力補貼
·調查稱47%大學生領過助學金 評選標準常受質疑
·南京一高校一年半勸退49名本科生
·杭師大校長寄語新生:以馬云校友為榜樣,拒絕平庸
·重慶現武媚娘夜跑團:清一色美女期待男性加入
|